【書的角落】

【書的角落】
【書的角落】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閱讀與生命在跳舞。

世新大學圖書館
Show出我的閱讀經驗」創作徵選活動-文字組優選作品2011年)

閱讀與生命在跳舞

◎松阿‧李


photographed by. Moore Liew/ 公館「古今書廊」


從一封信開始……

寫給正在閱讀這封信的你︰

漸漸發現,閱讀和生命存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一樣屬於需要個人獨處進行自我對話。差別在於,閱讀是獨立於自我之外,自我則居住在我們如影隨形的身軀裏頭。兩者之間實然互相探索、互相對話、互相共構生命的景觀。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不再發問,不再如同孩童般提出問題。成人複雜的生活與早熟的世故帶來阻礙與無力感。忙碌應付現實生活的各種狀態,讓我們無暇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聲響。繁多絢爛刺激的現代消遣娛樂方式,那樣的生活形態讓我們急速獲得快感。享樂主義和消極主義兼容並蓄,結果是需要更為濃烈的酒精來麻醉現實中所積累的茫然與虛空。

偶爾冷靜下來一個回神,我們旋即掉落無所適從、不知該何去何從倉皇失措的深淵之中……

「我是誰?」、「生命是什麼?」、「活著又是為了什麼?」……這些並不是哲學領域專門出題為難我們的刁鑽題目。反之實為生而為人皆會遭遇的命題,不甚容易獲得令人心安的答案,卻無從迴避。然而仔細想想,不斷地透過探索與發問,不也正是生命鬧趣之處嗎?

生命修行的道路是孤獨的,沈著閱讀亦然。惟有獨處時刻的自我對話,深刻的靈動才有可能產生。閱讀和生命的關係,在於字裏行間靜默的呢喃,跨越時空的對話與牽引,繼而心領神會的碰撞。接續,極度孤獨的領略將會轉換成飽滿滋潤的甘霖。

寫到這裏,我突然發現,原來閱讀和生命正是攜手跳著看似孤獨的圓舞曲。看似孤獨,卻不孤單寂寞。

寫於某個時空夜晚的我

反思的浪花︰我們和閱讀的關係。

這個世代的我們,跟書本和閱讀愈來愈有所距離。功利主義掛帥的社會和教育氛圍,將讀書簡化成競爭能力提升的極大目的,也讓閱讀這件事間接變成不再追求深層的思索。形形色色的知識宛如商品讓人選購與填充,以便有朝一日通達財富道路,過著享有優渥物質生活的所謂成功人生。
故此書本之於我們,彷彿只剩下工具性與知識性的窄化意義。將之視為工具使用或是累積實用知識並非需要被嚴厲責難,事實上這亦是讀書其中一種極為正確有利的用途,尤其在這個知識經濟的現代社會。我的意思是,倘若我們和閱讀的關係即是僅僅如此而已,便何其辜負了得以關照我們生命的智慧,而這些智慧,都蘊藏在一本本的書本之中,等待我們去挖掘與發現。

單一的思維與價值是行不通且危險的。比方說我們無法一昧地只追求外在的熱鬧就以為可以獲得飽滿的滿足,內心的沈澱與寧靜亦是極不可忽視的需求;我們也難以將財富人生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心靈會向你要求它所渴求的需要。為此,窄化書本和我們的關係,某種程度來說,不僅疏遠了我們和書本的距離,誤解了閱讀能夠帶來的豐富,也限制了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想像。更甚的是,我們無從瞭解自己的真切需求,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進而盲從跟隨這個社會大部分人追求的主流人生。最怕的是,突然某個夜闌人靜時刻,內心深處絮語呼喚,驚覺原來這樣盲目迷信並非自己所求的安心。

從前從前,很久遠以前的從前,在東、西方的舊社會裏,很長一段時間,不論是讀書、藝術、權力、知識分子等等,等同於貴族或權貴顯要的代名詞。活在太平盛世平順易得的念書歷程,是否導致我們陷溺在習以為常的狀態,不再疑問、不再探尋、不再透過前人的智慧書寫覓得自我的安身立命之處?

關於閱讀和我們的關係,確實需要重新思考啊﹗

反思的浪花激起,驚濤拍岸、滔滔作響,提示了人類的探尋來自於疑惑,知識與智慧的萌芽開花始於發問「為什麼?」。

尋人啟事︰在哪裡?

人的命運是做為人應該思考的課題,也就是對自身存在的探求。
                                                                           ──余德慧,《生死無盡》。

人生中最重要之事便是認識自己。
──南森,諾貝爾和平得主。

「想要什麼……?」有時候要回答起來確實困難。
將「想要」兩個字置放在最前頭,便會產生一系列讓人頓時語塞的問題,像是︰

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從事的工作?
想要的理想伴侶?
想要過的生活?
想要何種的人生?

要回答「想要」的種種種種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難度,但並不是無從給予答案的。難以說出一個所以然來,通常有個懸而未決的關鍵前提,那就是對自我的認識其實何其闕如。
擁有對自我足夠的認識,當在思索與回答「想要什麼」諸類問題時,儼然有所判準依據,得以斟酌拿捏箇中分寸。進一步來說,則是較能達到心目中的願望。

在人生的大賣場裏,更多選擇和資訊並沒有為大多數的人帶來明確與安定,反而不知所措、囫圇吞棗般地填充一個混亂組合的自己。不夠清楚的概念是語意不清,亦等同空洞虛有的。「混亂組合自己」最大的敗筆便是沒有透過真切的認識,來給自己一分明白、一點清晰,徒步前進即便看不見的前方仍有所勇敢與篤定。

「我」作為一個值得我們終其一生不斷思考的命題,乃在於我們從哪裡邁開腳步、準備開往到哪裡去,皆然從「我」啟程。對自身存在的探求與認識自己,呼應的是「我」作為生命的本體、裝載靈魂的身軀、今生今世無時無刻相隨的「夥伴」。

對於生命發出疑問與困頓是我們無從避免的生命狀態,就像我們無法拋棄「我們自身」般活著。不論是高官顯要、知識分子、販夫走卒,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提問與解答。自我認識的探尋不分身分地位、學歷財富,而是靈魂的渴求在內心深處隱然推動。古時候的識字率儘管極為偏低,人們仍透過閱讀著口耳相傳的說故事方式,試圖尋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心情,跟現在的我們實然相去不遠。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莫提默.艾德勒與查理.范多倫在書中提到,閱讀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取知識,還包括對生命的體會與智慧的提煉︰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 對人類生命的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穿越時空的靜默鏗鏘,
一本本,
等待翻閱的書籍,
等待對話。
(photographed by. Moore Liew/ 古今書廊)
閱讀,即是展開和書的一場對話,跟具有生命力的作者互動,聆聽學習,也自我辯論、訓練思辨能力。不管作者身處何方,即使已然作古千年,生物性的肉體早已不再,他的思想與智慧、教誨與指引,穿越時空靜默但卻鏗鏘有力地為我們緩緩敘說。依循充滿智慧的循循善誘,激盪著我們的思緒與想像,宛若在腦袋裏鑄造一把一把的鑰匙,能以轉動開啟許多生命樣態的祕密之境,讓我們的視野徜徉在從未到達過的地方去,明瞭無常與無限的可能性恆古存在於人類世界;同時,也進一步豐沛我們的思考與胸襟,讓我們擁有繁複多重的觀看角度與詮釋能力,心懷恐懼但卻可以勇敢、不安忐忑卻能夠冷靜沉穩、懷疑即以文明辯論、迷惘沮喪亦不因此迷失墮落、看見差異直視面對並理解與包容,更重要的是,處於複雜與數不清問題的人生路途上仍能篤定而行。

在《目送》裏,作家龍應台說︰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而我以為,所謂的「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便是深刻靈動的自我對話。這樣的對話,透過閱讀而翩翩起舞,孤獨不再孤獨,寂寞亦不再寂寞。我們雖是素顏修行,天地間存有過去與現在的喃喃細語,指引我們更明白、更認清、更瞭解地如何形塑一個自己。

抬首瞥見夜空繁星如塵,遠古的過往跟此時此刻現在的我們獲得連結與呼應。無形的羽翼正在拍動,準備帶領我們馳騁蘊含在有限的年歲裏的無限可能想像,繼而墜入無垠的璀璨星河,拾獲那閃耀動人的智慧光彩。


【本文為非專屬、無償授權世新大學圖書館】
以作不同形式出版或平台傳布等分享用途

特此感謝世新圖書館同仁之用心
以及評審予以作品肯定


special thanksphotographer Moore Liew
                             location 公館「古今書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